《你在为谁工作》——刚拿到单位向每位职工下发的这本书时大脑就不停地在思考着这个问句,为了实现孩提时代埋下的梦想、为了赚钱回报父母多年的养育、为了平复周遭大学毕业该有份稳定职业的纷杂声音……越往深处想,种种答案就蹦出得越多,想必很多人都会与我同感,参考答案太多就左右摇摆定不了方向,我便试图在书中定个航道、找到答案。
“在工作中,不管做任何事,都应将心态回归到零:把自己放空,抱着学习的态度,将每一次任务都视为一个新的开始,一段新的体验,一扇通往成功的机会之门。千万不要视工作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结果做得心不甘情不愿,于公于私都没有裨益”,封面上的这段话第一眼看到就深深触进了我的心窝,反思自己目前的工作状态何尝不是“味如鸡肋”的感觉。利用几天中午休息的时间,我慢慢细翻看完了163页透着墨香的书籍,书中一个个古往今来名人名家的小故事简明而直白地告诉我们“为什么要工作”、“为了谁工作”、“怎样更好地工作”。诚然工作的对象是他人、是虚体,工作效益的最大受益者是老板、是公司,但何尝在为“他我”工作的同时,不是或者说更加是在为自己工作——为自己的生存而工作、为自己的成长而工作、为实现自己的价值而工作、为对得起自己的这片心而工作。
很多人包括是我都曾想“现在自己的这份工作仅仅是份职业,是一个赚钱的工具,而非自己真正心仪的事业”,但细想又有多少人能从事“事业”一般的职业。CCTV《百家讲坛》主讲人之一的北师大二附中教师纪连海曾说过“我只是把教师职业当成事业来做”。对啊!既然未必事事都能“心之所向,身之所往”,那何不就“顺水行舟,顺势而为”呢!或许会有人觉得这是“阿Q精神”,但我想既然已经选择就该认真对待。诸如“我不过是在为别人打工”、“工作嘛,说得过去就行了”此类满腹牢骚就该摒弃。
作为我们所从事的社会福利事业,工作中不光需要有技术、有能力,更多的是要有坚持与耐心、认真与细心、大肚与爱心,如果你一味的纠结于做多做少、累与不累、值或不值,那工作留给你的只是“苦涩”二字。虽然我不是一线工作人员,不能经常性接触服务对象,但每次看到老人们悠闲自得的阅报书画、看到孩子们天真烂漫的阳光笑容、看到残障病员每一点点的细微变化,我都会感受到工作的巨大魅力,正是每一名工作人员的点滴付出,才营造了这样一个温馨、温暖又让服务对象倍感安心、安全的“家”的氛围。
我想如果当我们对工作丧失激情,当我们对工作产生埋怨,当我们对工作犹豫不决踌躇难行的时候,何不静下心来反思一下这个简单而又包含着深刻人生意义的问题:“你在为谁工作?”或许此时便如梦初醒、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