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4日-2011年11月26日,由香港老年学会主办的第八届世界华人地区长期照护会议暨亚洲老年学发展会议在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九龙湾国际展贸中心举行。受福利院委派资深社工高文钑和我有幸前往参加了这个会议,3天的会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感受想要跟大家分享。
一、本次会议的议程和主要内容
自2002年开始,世界华人地区长期照护会议每年在不同的地区主办,以促进长期照护服务在华人地区的发展。华人地区长期照护会议曾于香港(2002年)、台北(2004年)、上海(2005年)、澳门(2006年)、北京(2007年)、台北(2009年)及上海(2010年)举行。每届会议均有5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政策者及医疗、护理和康复等长期照护服务的专家参与。
本次会议为第8届,会议主题为“卓越康龄服务——倡议、前进与成果”。其中包括华人地区长者及长期照护的不同范畴。巧合的是本次会议也同时庆祝香港老年学会成立25周年,因此也就更多了一分意义。
本次会议邀请到了世界各地的相关学者、医疗及护理人员、政府官员及其他现职于长期照护的同仁等出席。大会邀请了世界不同地区的专家作专题讲座。本次会议的内容包括专题演讲、论文报告、座谈会、海报报告、展览及工作坊等。同时也组织有需要的与会者探访不同的机构,让与会者亲身参观交流,具体、直观的学习到香港的一些先进做法和经验,以促进整个华人地区长期照护事业的发展。
11月24日上午9时会议在香港九龙湾国际展贸中心正式开幕,香港特区政府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张建宗应邀出席开幕式并发言。随后在9点30分开始第一场主题为“老年人口转变”的专题演讲,演讲嘉宾为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周永新教授和加拿大戴尔侯斯大学老年内科及神经科肯尼洛克胡特教授。在上午的茶歇过后11点30分开始进行第二场主题为“长期照护”的专题演讲,香港老年学会会长梁万福医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人口研究所桂世勋教授及台湾阳明大学卫生福利研究所李玉春教授发表了专题演讲。
下午,大会则进行了第一场专题讨论会和论文报告。专题讨论会和论文报告一共分为两场,分别安排在11月24日和11月25日的下午。
11月25日会议进入到第二天,上午进行了第三场和第四场的专题演讲,主题分别为:老年痴呆症(失智症/认知障碍症)、家居及社区照顾。一共有6位演讲者发表了相关的专题演讲他们分别是:台湾财团法人天主教耕莘医院院长邓世雄医生、香港中文大学精神科学系林翠华教授、香港科技大学理学院院长叶玉如教授、澳洲汤马臣阿德赛特企业总监大卫莱恩先生、上海市静安区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科长李小华女士、台湾财团法人天主教耕莘医院长期照护部主任周丽华女士和香港医院管理局总行政经理(社区及基层健康服务)戴兆群医生。11月25日下午则进行了第二场的专题讨论会和论文报告。
11月26日会议进入到第三天同时也是最后一天,上午进行了最后两场主题分别为:照顾质素和老年人的健康的专题演讲。演讲的嘉宾包括:英国格拉斯哥卡利多尼亚大学健康及生命科学学院老年科护理教授黛比唐逊女士、香港老年学会总监张玉霞女士及评估主任赵迪华女士、澳门镜湖护理学院院长尹一桥女士、澳门卫生中心潘锦盈医生、北京宣武医院/首都医学院陈彪教授、澳洲新南威尔士大学及澳洲圣母院医学院高级讲师郭宏信医生、蒙古老年学中心主任柯婉娴韦莎医生。而在11月26日下午,主办方安排了有需要的与会者参观香港的相关养老机构、医院及工作坊。高文钑社工和前往香港老年学会的总部参观了工作坊——失智症照顾图谱(香港耆康老人福利会主讲)。在工作坊的参观结束后,本次大会也结束了全部议程,圆满闭幕了。下一届的世界华人地区长期照护会议将于2012年在中国浙江省的杭州市举行。
二、本次会议的亮点
三天的会议开阔了我的视野,让我有了很多的思考,特别是会议中的一些亮点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非常具有启发意义。下面我就把我的想法跟大家作一个分享。
1、本次会议中,很多的嘉宾都不约而同的提出了老年人口的界定问题。究竟几岁可以被认定为老年人口,中国大陆现行的法律中将60周岁以上的人全部定义为老年人。但是在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等东南亚华人地区,65周岁以上的人才被定义为老年人口。实际上这本身就是一种发展的趋势。当人均寿命不断提高之后,适当提高老年人口的年龄要求的确是具有重大意义的。首先,这意味着一个地区或者国家的老年人口数会下降,政府可以将有限的资源充分、有效的利用到最需要的人身上,并提高服务的质量,促进需要的人可持续的发展;其次老年人口数量的减少会极大的降低政府和社会的负担,并引导人们改变一些固有的不正确的观念,正确的看待自己的人生和这种“老化”的过程。
2、养老机构的作用应该从是数量上的支撑转变到功能上的支撑。现在中国内地的养老服务的提供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口上涨的需要。当然新建专门的养老机构会是一个好的解决办法和途径,但是机构的建立和完善需要一个过程,在过渡期内这些有需求的老年人该怎么办?有鉴于此,有嘉宾提出养老机构应该在功能上支撑的观点。具体来说,成熟的养老机构具有科学、完善的身体护理、医疗、心理护理方面的体系,能够为入住的老年人提供全程的服务。这样的经验需要得到普及和推广。真正能实行大规模养老的一定会是家庭和社区。但是中国内地的社区和家庭普遍缺少在养老方面的经验,老年人及家属为了获得更好的服务会往机构里挤。这样就造成了资源分配上的不平衡。但是要让有需要的老年人及家属选择社区和家庭养老必须要在改变他们观念的前提下,尽快的提高社区和家庭的养老服务质量,而养老机构就是非常好的一种借鉴。基于这一考虑,这个观点在未来会成为一个趋势。
3、同时必须看到的是:虽然现在内地养老机构的数量处于一个上升的阶段,但并不意味着养老机构的数量可以无限制的增加,政府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个通用的准入机制。然后保留符合条件和标准的机构,并予以支持,然后淘汰掉一些较落后的养老机构,把投入到这些机构的资源转入社区和家庭。这样就能更好的发挥养老机构在养老服务方面的示范效应,从而带动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
4、 “积极老化”的理念。来自澳门的与会者认为每一个人都有义务保持自己身体的健康。人体老化是一个自然的现象不应该有过多的恐惧和担忧。他们强调老年人的独立性。政府的这种引导使得澳门老年人对于养老的观念更加的理性化。加之澳门政府在日常的生活中就会开展“死亡教育”,这样所有的人都会降低对死亡的恐惧,而不会因为过于恐惧而采取盲目的行为来加重家人、社会及政府的负担。
5、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养老行业的健康发展和养老、医疗资源的合理应用。在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的与会者中,我听到了一个共同的声音——完整的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在上述的国家和地区,政府对于老年人和社区、机构都有明确的标准,什么样的老人可以接受怎样的服务,政府会补贴多少,自己需要花费多少。在这些地方,只有真正有需要的老年人才能入住专门机构,并且工作人员会有不间断的评估,如果发现你的身体状况已经不符合政府制定的入住机构的标准,那么你就会被要求迁回所在的社区或直接回到家中养老。但这并不代表迁回之后你所接受的服务的质量会下降,相反提供服务的都是专业人士,他们会根据实际的需要制定新的适合的计划来实施。这样的养老服务链条是完整的、有科学依据的,同时也能最大限度的利用有限的资源,更好的提供服务。
6、居家养老的台湾模式值得学习和借鉴。台湾在每一个县、市都设有长期照护管理中心,这些中心常年接受居民的咨询和预约,当居民有需求的时候,中心会派出包括社工、评估师、居护师在内的一支专业团队前往对老人进行评估,以决定为老人提供什么样的有针对性的服务。这样的全岛覆盖的服务网络,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可以没有后顾之忧的在家中养老。同时,提供这些服务,收取一些费用,可以降低整个养老产业发展资金链的问题,可以说是一种“双赢”。
7、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在养老体系成熟前提下的评估系统值得借鉴。对于老年人的科学、有效的评估一方面可以使得老年人可以接收到更好的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减少政府的负担,同时还能让老年人自己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科学的认识。这样的评估体系是服务体系存在的前提,只有评估体系完整、科学,才能保证服务在实施过程中的科学和有效。
8、港台地区对于养老和医疗关系的处理同样值得借鉴。与会者认为,只有有必要、有需求的老年人才能接受医疗服务,在大多数的时候,老年人只需要一些基础的护理,并不需要接受过多的医疗服务。人体的老化本来就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应该正确的对待,盲目的治疗是不可能阻碍这一老化进程的。这样做只能加重老年人的身体负担,增加他们及其家属的费用,并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
9、港、澳、台、新加坡等地对于老年痴呆症(失智症)的研究及干预介入措施值得学习。众所周知,老年痴呆症(失智症)现在在老年人群体中已经出现的越来越普遍,上述地区在老年痴呆的非药物治疗方面做了很多积极而有成效的努力,让人印象深刻。在大会最后一天下午的参观中,我们在香港老年学会的总部看到了一种针对老年痴呆症(失智症)的图谱治疗(mapping),这种图谱实际上是一种评估工具,通过受过培训的观察者来观察病人的实际情况,每隔5分钟做一次记录,图谱中会将相应的行为和动作进行赋值,而观察者则是根据具体情况记录相对应的某个动作的分数。这样持续1-2个小时,最后把结果汇总成柱状图,就可以很容易的看出某位老人的具体行为频率,并分析这些行为的特点,最后的落脚点在于根据这些行为特点制定出相应的介入措施,以便在介入时达到最佳的效果。
10、大会对于老年人独立性、唯一性的强调贯穿始终。与会者认为,人无论处在人生中的哪一个阶段都应该是独立的,老年期也不例外。老年人能做的事应该让他们自己去做,某些选择和决定也必须让他们自己做出,这样体现的是对独立人格的一种尊重,体现了一种“人权”。这种理念其实是对社工“案主自决”理念的一种延伸和应用。而“唯一性”的价值在于有针对性的服务,可以将服务的质量和效果提高,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这样不仅可以使老年人觉得自己更受重视,也能够让养老行业的从业人员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来推进养老产业的持续发展。
三、本次会议的启示
会议中的上述亮点给了我们非常多的启示,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改进手头的工作,促进本土养老业的发展。
随着老龄化席卷全球,养老业势必会进入一个发展的快速期,但本土养老业的发展必须把握住方向,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苏州市民政局所提出的“9064”养老格局完全符合国际发展的趋势也完全符合苏州的实际情况。所谓的“9064”养老格局具体是指:到2015年为止,苏州市将有90%的老年人享受社会化服务提供的自助式养老,6%的老年人由日间照料中心等服务组织提供的互助式养老,4%的老年人享受养老机构提供的集中式养老。在本次的会议上,所有的与会者都认为家庭和社区是最适合养老的,因为在家庭和社区拥有老年人最适应的环境,同时还能得到家人的陪伴。苏州市的这个“9064”养老格局的提出使得我们有了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
最近苏州市政府通过相关优惠政策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开办养老机构,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养老床位一床难求的局面,也会加速竞争。使得养老机构能通过竞争不断改善自己的服务质量,市场的调节可以让养老机构优胜劣汰,进一步提高养老机构的服务水平。
与此同时,养老机构的标准化建设的展开,让养老机构有了一套可供参考的标准。同时这也是一套准入标准,这样可以加强政府对养老机构的监管,促进养老机构的规范化发展,也能让养老机构的示范作用更好的得到发挥。
在社区,目前苏州的社区托老所正在如雨后春笋般的快速发展,从日常生活的基本照料、就餐、休闲活动、心理咨询等专业服务已经初具规模,使得越来越多的老人愿意选择在社区养老。
但应该看到,我们和港澳台等先进地区还是存在差距的。而其中最大的差别在于我们缺乏全面覆盖苏州老年群体的一套通用的评估体系,使得政府部门很难直观、准确的了解到苏州老年人的状况,因此也就没有办法提供针对性的服务。这样就有可能导致:
1、部分老人的某些需求得不到及时的满足,使得他们的生活质量得不到快速提高。
2、资源在使用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从而导致一定的浪费,不能将有限的资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
3、不利于老年人弄清自己的实际需求到底是什么,不利于老年人养老观念的科学化转变。
4、不利于养老服务水平的提高和养老服务本土化的进程。
因此,我以为建立全面覆盖苏州老年群体的一套通用的评估体系,会极大的推动苏州养老业的发展和本土化进程,无论是政府所处的宏观层面还是家庭、社区、机构所处的微观层面都可以因此而受惠。
推进养老业的迅速、健康发展离不开所有人的努力,我们一方面要看到目前我们所面临的严峻的养老形势,也要对养老业的前途充满信心,通过亲身参与本次会议,我真切的看到了养老业在苏州的广阔前景,也相信苏州养老业一定会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走出一条本土化的路子,更好的服务于苏州的老年人。
苏州市社会福利院 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