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新闻动态 院务公开 公示公告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新趋势探讨
来源: 日期:2011/11/1 17:10:25 人气:1056
      2011年10月15日—17日,我有幸受邀参加南京大学主办的第五届华人社会社会工作研讨会。本次会议由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和香港社会工作人员协会联合主办,爱德基金会协办。研讨会的主题为“中国内地与香港社会福利与社会工作实务发展”。200多位来自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台湾以及日本、新加坡的知名社会工作专家、社会工作机构的管理者和社会工作实务界的代表与会。 
      此次会议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有五位专家进行主题演讲。依次为阮曾媛琪教授(国际社会工作学校联会(IASSW)主席、香港理工大学副校长)演讲的主题是“国际视野下的社会工作教育发展展望”;王思斌教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会长、北京大学)“国家回归与社会工作发展”;曾洁雯博士(香港大学社会工作与行政系主任)“社会工作教育如何协助华人家庭面对世局的变化”;彭华民教授(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MSW教育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福利发展与转型:一个制度主义的分析”;丘仲辉先生(爱德基金会副董事长兼秘书长)“社会组织培育”。 
      第二阶段会议围绕当前内地与香港社会工作教育及社会工作实务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设十一个分论坛:(1)中国社会福利转型与社会工作发展论坛;(2)中国内地与香港MSW、社会工作专业培训及专业能力提升论坛;(3)中国内地与香港儿童、青少年及家庭问题与社会工作论坛;(4)老龄化与社会工作论坛;(5)残疾人士与社会工作论坛;(6)中国内地与香港流动人口服务与社会工作论坛;(7)健康照顾与社会工作教育论坛;(8)社区社会工作论坛;(9)中国内地与香港NGO的发展创新论坛;(10)医务社会工作与社会服务论坛;(11)两地社会工作研究生论坛。 
      第三阶段有两位政府部门领导和专家在大会全体会议上进行发言。陈学荣(南京市民政局局长)“社会工作与社会组织发展”;黎安国教授(日本关西学院——注:日本关西学院与我院关系深厚,多年来长期开展交流活动,并接受学生来院见习)“社会工作专业@21世纪信息时代之挑战”。最后彭华民教授做总结发言。  
      本次研讨会探讨了中国内地和香港急速变迁的社会背景下社会福利和社会工作发展走向,对如何促进内地和香港社会工作实务的发展与借鉴,深化两岸福利制度和理论的发展创新、带动社会工作高级人才培养方式及社会工作实务的发展创新,加强高校社会工作教育者和社会福利机构实务工作者面对面的互动不可否认起了很多积极的作用,具有重要价值和深远意义。同时研讨会上的发言讲座也值得我们深思及引进,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谈一下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    社工与信仰 
      多年前,福利院社会工作刚起步,我们院长问我:“小高啊,西方社会工作起源于宗教,社会工作者大多具有宗教信仰,他们在宗教信仰的感召下从事助人的活动,但引入中国的社会工作却是没有宗教信仰的,你们的工作能不能做,做不做的好呢?” 
      那天会议的晚上,大会安排香港城市大学甘炳光教授与大家互动,其中就谈到了社工信仰问题,社工需要树立什么样的信仰,怎么样树立社工的信仰,很多人由此产生了困惑。大家的议论不禁使我回到了当初院长的那段对话! 
      福利院的社会工作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始终走在全国的前列。2007年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单位,2009年被民政部授予示范试点单位,成为江苏省唯一,也是全国地级市中唯一的示范单位。2009-2010年,以十多年实务经验积累与升华,社会工作者撰写近20万字专著,成为全国第一部《养老机构社会工作服务手册》。成功申报部级、省级、市级多项课题,成为多家高校研究生的实习实践基地,开办了省内首家民非社工机构“机构社工服务中心”。走过这艰苦的十多年社工历程,说明了什么呢?这不正回答了院长当年的疑惑么! 
      新东方的俞敏洪曾探讨过,世界上有两种东西存在,信仰和信念。信仰,它是外界依存的一种东西。外界的力量,人们最容易找到的一种东西就是信仰,比如基督教或者佛教。有了信仰以后,就会觉得内心有某种支撑。有信仰当然不是一件坏事,它的最高境界都是善,与人为善就是一种信仰。 
      信念,是当你内心不够坚强的时候,就像你坐公共汽车的时候没有一个扶持,汽车摇晃你就会摔倒,社会就像一辆公共汽车,一直处于摇晃状态,你为了使自己不摔倒,必须抓住扶手,这就是信念。 
      所有宗教追求的都是一种至善状态。一个人达到至善的状态并不只有通过宗教一种途径。信念是来自于一种内心的力量,当你内心有足够的信念时,你就不一定需要外在的信仰。从事社会工作的人都以“爱”而不是“利”为信念;因为“爱”,所以无私,所以乐于奉献。中国的社会工作者虽然没有信仰但还是有着坚定的信念。  
      应该说我们的历程告诉大家,社工没有信仰也能扎根中国,并能做好!  
      二、    社工与创业 
      社工是运用专业知识和方法来帮助人们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的助人职业,主要服务对象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在国外已有100多年历史。“香港社工系是报考最热门的专业之一。学生毕业后的就业与薪酬都很不错!”香港城市大学关锐宣老师在互动中提到。但目前中国整个社会的社会工作制度体系尚不健全,很多社工系学生毕业后都“另谋生路”。史柏年老师因此提到要培养通用型人才(毕业后可以不干社工),彭华民老师也提到要对社工专业的老师和学生多点宽容。香港的黎安国教授就此提出了一个新颖的想法,社工就要不等不靠主动创业。 
      这个想法竟与我们的不谋而合。2011年6月在人民大学社会工作的论坛上我们提出的社工与创业就得到了香港大学社会工作系的魏雁滨教授相当的认可。并对我们尝试成立的民非社工机构表示出很大的关注热情。 
      苏州市机构社工服务中心于2011年4月举办,5月揭牌。主要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苏州市社会工作的发展作一些工作。在社工业务方面尝试为某些区域或机构开展社会工作范畴内的策划,辅导,体系建立,心理援助等服务工作。同时,创办这个中心,我们还有一个目标,就是搭建一个社工创业的平台,通过这个小小的社工自己的平台,探索一条社工创业的道路。社工们想干什么,能干什么,都有望在这个平台上实现,展现自己的能力和作为。 
      三、    社工与社区 
      本次论坛在与香港老师的沟通中发现,社区社工的作用不管是在香港还是内地都日益显现。本人曾多次前往香港学习社会工作,汲取养料。每每发现香港的警察人数很少,但社区内,各种社会团体,民间机构内很多都有社工的身影,香港的社工在社区的各个层面扶危济困,起着调解社会矛盾,倡导公平正义,增强社会和谐的作用。反观国内,警察队伍年年增长,辅警,城管队伍庞大。但这些硬实力究竟能解决多少社会日益增多的矛盾呢?过去,社区干部很容易就能走入辖区居民的家中,但现在还能敲开多少扇居民的门呢?我们的社工如何真正的走进人民群众心中的那扇门是该认真考虑了。 
      近期,苏州市民政局积极调研社区“三社联动”就是一个有益的尝试与举措。民政局陈燕颜副局长在“三社联动”调研会上指出,推进“三社联动”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强化基层基础工作”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三社联动”工作要着力做好“三社”协同发展,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整合各方资源,从组织化培育、专业化发展、项目化支持、民间化运作等方面做好“三社联动”工作,打造和谐幸福社区。积极开辟社区社工岗位,让专业社工在社区有事干、有地方干,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幸福指数。在社会组织发展的问题上,要不断发展壮大社会组织,正确引导其为社区与群众服务。在社区建设方面,相关领导表示,在积极配合完成社区建设硬件要求的同时,迅速转变工作重点,着重推进软件建设的完善,不断促进社工、社会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融入与发展,通过整合现代信息技术,搭建社区互动的平台。同时,要创新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促进相关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的对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为社区群众提供更便利更专业的服务。 
      四、    社工与心理咨询 
      民政部管理干部学院成海军博士在谈到对社会工作岗位认识的调查中发现,认为主要应从事个案心理辅导的占多数。那社工是不是应等同于心理咨询?在很多地方我们会看到台上的老师在努力结合社工个案案例,比如从认知治疗的介入、具体实践、情景模拟、情绪处理技巧等方面对认知治疗进行讲述。那这还是社工么?心理咨询是百年前由一批精神科医生建立的。这就形成心理咨询后来的特点——总脱离不了医学倾向,总想把心理问题当成心理疾病。而社工与当事人是平等的是伙伴关系,并没有权威的感觉。社工的帮助范围更广泛,他们帮助调节人内心也帮助人们解决目前的生活困难。心理咨询注重的是个人,是心理,而社工注重的不仅是个人,也有周围的大环境,包括家人同事朋友,生活环境和生活史等等。  
      不要把社工仅仅局限于搞个体心理咨询,纠缠于心理技术层面。我们应该从更大的范围,更广的社会层面去认识社工,发展社工。相信今后的社会工作可以在民政、妇联、慈善机构、社会团体机构、社区服务机构、街道办事处等各个领域,并逐步向卫生、教育、社会保障、心理辅导等广大领域扩展。发挥维系社会良好秩序的作用。 
      五、    社工与网络 
      我们的社会已经飞速进入信息时代,一切的活动都带上了信息化的特征。在这个时代,我们该怎么做?我们的行为跟上信息化的形势了吗?社会工作的发展跟上网络形势了么?日本关西学院黎安国教授所做的“社会工作专业@21世纪信息时代之挑战”。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们院长曾经问我,“网络社工开展的可能性,社工如何与网络结合?”我当时没反应过来,这个问题一直到现在也还不停的困扰着我。讲座中提到了很多21世纪信息时代对社工的挑战,网络与社工如何结合,给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虽然教授最终也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结论。但是我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创新,合理选择网络社会工作介入的关键同样在于创新,应把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作为社会工作不断发展的灵魂、根基、源泉和不竭动力。随着中国社会进入持续创新的网络时代,实现社会工作与网络社会相结合已经具备了现实的可能性。 
                                                                                              苏州市社会福利院
                                                                                                      高文钑

2025@版权所有:苏州市社会福利总院 备案号: 技术支持:拾久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