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新闻动态 院务公开 公示公告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共融行动 智障兼容——有感于第六届华人社区启智服务会议
来源: 日期:2010/7/5 14:38:54 人气:919

  罗    恩

首先非常感谢院领导能给我这次机会去香港参加第六届华人社区启智服务会议,这次会议从五月二十六日开幕至五月二十九日闭幕,历时四天。虽然时间很短,但我收益却颇丰,因为这是一个高水准、广范围、深层次的会议,通过参加这次会议让我感到我们国内与先进发达地区为残疾人服务工作方面的距离。现将个人体会汇报如下:

此类会议每两年举办一届,已经在香港、澳门、广州、台湾都举办过,这次会议已经是香港举办的第三次也就是第六届了,由香港智障服务人员协会、香港明爱康复服务及特殊教育服务、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社会政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由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台湾智障者家长总会、澳门弱智人士服务协会协办,一共有五六百人参加了这次会议,参加的人员包括各地区智障人士及其家长,服务从业人员及学者专家等,会议的地点在香港理工大学的李兆基楼和赛马会综艺馆的会场,会议的主题是【共融:政策+实践】,大会的目标是邀请海内外嘉宾,分析现况及分享经验,透过各地区智障人士、家长、服务从业人员、学者专家按主题分组研讨,期望众与会人士朝着共同目标出发,制定大会宣言,作为日后计划服务方向与指标的蓝图,延续【共融】行动。

一、两岸四地的现行政策是如何有效的来落实共融理念

会议的第一天主要由内地,台湾和澳门的代表分别阐述了当地政府的政策是如何有效的来落实共融理念和推行共融的现况。首先由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的王艳教授介绍了内地目前的现状,她认为智障人士的社会融合离不开政策法规的保障和支持,目前我国关于智障人士安置的立法体系尚未形成,亟待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体系,保障成年智障人士的安置。目前如何看待残疾人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由原先的单纯医疗模式向社会模式转变,医学模式主要为残疾人提供医疗服务,它体现不出个人的人生价值,而社会模式则为残疾人提供了实现人生价值这样一个平台,她提出要实现智障人士的社会融合,不仅需要法律的支援,加强宣传和交流,消除社会对智障人士的偏见与拒绝,消除环境障碍,还需要通过广泛的社会支援尤其是教育和就业支持激发其潜能,鼓励自立自强,增强其融入社会的能力。其次由台湾智障者家长总会理事长杨先生介绍了台湾的经验,杨先生本身就是一位智障人士的家长,他的孩子患有唐氏综合症,在台湾家长总会可以参与有关立法的产生和通过,这是他们的优点,他介绍到目前台湾正在强调和发展的重点是在服务的推动方面建立以个人为中心的支持网络、创造更多的社区作业设施、鼓励参与社区内的日间活动、推动自我倡导者表达看法及参与社会活动、提供自立生活支持服务、鼓励障碍者就业、社区居住等等。再次由来自澳门教育暨青年局教育心里辅导暨特殊教育中心的蔡晓真女士,她主要介绍了澳门融合教育的概况,融合教育的目的是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像其他学生一样入读普通学校,享有参与一般学生的学习和活动机会,与其他同学建立友谊,目前澳门一共有9(普通学校)+1(特殊学校)所公立学校和80余所私立学校,已经有22所私立学校接受融合生,政府也会从财政、技术和教师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财政方面在免费教育津贴基础上,每名融合生还会获得两倍额外资助,以鼓励学校聘请额外的教学辅助人员,如果融合生需要特别的无障碍环境设施或教学设备等也可以向青年局申请津贴补助;在技术支援方面,本局辖内的教育心里辅导暨特殊教育中心每学年至少三次会派员到学校提供技术支援,包括学生的跟进、与教师家长探讨融合生的学习辅助策略等等;在教师培训方面他们也会与高等院校合作举办相关的培训课程。

二、两岸四地结合本土经验分享融合服务模式和经验

会议的第二天主要以工作坊的形式展开分组研讨,上午分学前组、学龄组、成人组、就业组、文化艺术/社区生活组和社区教育组,下午分学前组、学龄组、成人组、家庭/监护组、就业组、倡导组和康乐文化/共融生活组,我主要参加了成人组和康乐文化/共融生活组的探讨学习,在成人组的学习中主要由来自香港明爱乐会系职业治疗师代表、澳门特殊奥运会代表、香港心理卫生会臻和学校代表和来自台北市立体育学院身心障碍者转衔及休闲教育研究所代表分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香港明爱乐会系职业治疗师代表提出了职安共建立、融入工作间的主题,他认为能成功就业是智障人士职业康复的目标,但就业时的职业安全及健康(职安健)往往被忽略,因为他们不会向上司表达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就算身处于不安全的工作环境,他们通常不会主动表达需要,所以应该建立一个系统的训练来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主动参与,平等对待,提高他们与同事之间的沟通技巧,可以运用看短片、示范、联系社区资源搞互动、参观职业单位、提供朋辈支援的时间等来教会他们在工作中应该如何保护自己以及工作的方式方法、防火知识等。来自澳门特殊奥运会代表主要提出了持续教育计划与共融的观点,她认为即使是智障人士也有继续深造和读书的权利,补充他们以往在学校较少接触的课程,大部分智障人士在离开学校之后,就丧失了接受教育和持续发展机会,为此特奥会开展了相关持续教育计划,令智障人士走出家门,参与不同学习方式和活动,建立自己的小社区,亲子教育、职业技能提升、休闲兴趣等课程,让他们能够选择他们喜欢和关心活动,提升他们的生活素质,而且澳门政府也给予相当大的支持,对以特殊教育为主的课程培训对其的资助比专业培训的资助高12%,比一般培训高28%。在下午的工作坊讨论中主要由来自香港葵涌医院,香港扶康会,台湾基督教灵实宝林日间活动中心的代表分别介绍了他们是如何开展康乐文化,走入社会:在香港扶康会他们成立了『最佳老友』这样一个非盈利性的国际性组织,目的主要是推动全球性义工运动,建立智障人士与学生/社区人士一对一的友谊,增强他们对智障人士的认识,促进社会共融,在成立的五年间,已经共有7间大专院校和4间中学参与,在校内成立分社,并在香港各区成立了5个社区分社,共有300名学生/社区人士和智障人士建立了一对一的友谊,他们去过迈阿密、印第安、华盛顿举办过慈善舞会,每年度都会举办烹饪比赛。在台湾基督教灵实宝林日间活动中心他们成立了一个七色音乐团,成员大部分都是唐氏综合症患者,他们会有很多公开表演的机会,通过表演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潜能,由最初战战兢兢的表演到现在充满信心,更重要的是增加了社区人士和残障人士的互动,增加了彼此的了解,以真正达到社区共融,和谐完美。

三、参观香港相关机构

会议第三天大会安排了我们去参观了当地的机构,我和杨洋兵分两路,为的是能看的更多,了解的更多,我参观了一个明爱下属的乐勤学校、香港圣公会教区福利协会康恩园和职业训练局屯门技能训练中心。乐勤学校于1981年由香港明爱开办,在香港是规模比较大设施也是比较先进的一个无障碍设施的学校,它接收的主要是严重智障和多重弱能学生,开展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学校能容纳80100名学生,目前有40名学生,我看了一下还是以脑瘫孩子居多,共有5个班,每个班接收8名学生,配备1.5名老师,一般以日托为主,少数有特殊需要需要住宿的话夜间服务则以社工为主,以下我拍了一些他们学校的照片:

      

     洗手槽                      

 

  多媒体教室      

     

        感统训练室            

 接下来参观了康恩园,康恩园接纳各种程度的智障人士和精神病人,整个康恩园共有1000左右的服务对象,共有350名员工,其中有108名轻中度智障人士,共有30名员工看护,有100名重度智障人士,共有60名员工看护,实行三班倒,在康恩园内有一个叫做力盈制作坊的工厂,员工主要是居住在康恩园的轻中度的智障人士,老师是CAD专业毕业的设计师,他们有一条龙服务的彩印工厂,主要制作一些笔记本、纸张的装订、印刷、包装、打孔,缝纫布袋,十字绣的制作等,以下是他们的一些作品:

                                                   

最后参观了屯门技能训练中心,这里接收的学员在IQ上程度比较轻,一般是两年制,毕业后由学校推荐进入正常的职业场所和普通人一样就职,该中心一共有三层楼,共有十余个职业技能的培训,包括设计及桌上出版工场(主要从事平面设计)、职业治疗室(训练手部的粗细运动功能)、包装服务工场(产品的塑封等)、电脑及网络服务工场(电脑的组装等)、零售实物工场(实物的贩卖收银等)、办公室实物工场(文员工作)、印刷工场、饮食业实物工场(食物的制作)、庶物工场(清洁工作)等等,以下是一些图片:

            

包装服务工厂

 

电脑及网络服务工场             

零售实物工场

基本饮食业实物工场

看了上面我很感动,这和我们正常人没什么分别嘛!

四、智障人士的自我展示

会议第四天主要由一些智障人士谈了各自的感受,也表演了他们的情景剧,表达了自己的心声,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来自日本的明石母子,明石在两岁的时候被诊断患有自闭症,她的母亲用自己的青春培养了明石,明石现在是日本梦见之崎动物园的一名公务员,母亲也成立了为智障人士提供生活支援的NPO法人组织『蓝天城市支援中心』,母爱是伟大的。

五、学习感想与建议

短短四天时间一晃而过,给我的感触很深,在去参加会议之前,我对【共融】这个概念不是很明白,共融是什么?为什么要叫共融?感到很奇怪,不能理解。但是通过几天的学习参观,分享与讨论,我才明白了个中含义:共融是所有智障者,不论其年龄、能力及障碍,在任何发展阶段下,都可以与一般人士拥有同样基本权利,享用社会共同资源及获得发展机会;在政府政策的推动及资源保障下,社会大众与智障者都能互相接纳、彼此认同,共同缔造和谐社区。【共融】是我们必须被唤醒的记忆;【共融】代表了我们本来就在一起;【共融】意味着彼此都应该受到尊重;【共融】代表我们相互有着牵绊与联系、责任与义务、成长与成就的机会。智障人士应该受到家人、社区人士及整个社会的尊重,与社会大众一样,智障人士应该享受常人的健康服务,要共享社会资源和咨询,发挥关爱,互相接纳,要和社会人士互相接触。

如何做到共融,相比较发达地区的经验再放眼我们的现状,本人有以下几点感触和建议:第一我觉得目前我们国内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基础比较薄弱,所以需要我们的政府制定相应的法规法律,通过立法改善共融的条件,我们的媒体要多从智障人士的角度出发,要站在智障人士的角度正面报道,要增加媒体对智障人士的认识;第二对我们的工作人员要宣传共融的理念,要建立平等的概念,要时刻建立反省反思的习惯,在业余时间也要不断给自己充电努力提高自己的服务技巧,每一位智障人士都有一定的塑造价值,首先要培养他们自理生活的能力,其次才能在其基础上来适应社会、接触社会、走进社会,达到共融,对智障人士本身而言要多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感受,努力学习如何在社区中生活,要多说多看多体验;第三我们目前的经济能力不足,推展融合资源不够,我们的社会大众对智障人士也存在一定的偏见,对它们的理解不充分而且因为智障人士的部分行为也会阻碍人们对其了解的机会,因而我们的任务任重而道远,还需要加快步伐,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来改善我们目前的现状,缩短与发达地区的距离。

2025@版权所有:苏州市社会福利总院 备案号: 技术支持:拾久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