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打造全国品牌 人才促进持续提升
----苏州市社会福利院创出养老扶幼“全人服务”新模式
2012年,苏州市社会福利院凭借“全人服务”新模式,精心打造“苏家乐园:‘彩虹·关怀’为老服务、‘阳光·希望’为幼服务”品牌,获评全国民政系统窗口单位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优质服务品牌”,并作为全国社会福利机构唯一代表在“全国民政系统窗口单位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总结会议”上作典型事迹交流,再次为苏州养老扶幼慈善事业建功立业。
一、率先借鉴吸收转化,全面倡导“全人服务”理念
“全人服务”是由莫提梅∙艾德娜(Mortimer J ∙ Adler)博士1962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最早提出的。1992年,全人委员会首次明确了“全人”定义,即“尽毕生之力,使生活的各个层面达成平衡与和谐,并持续发展完整的潜力。”
苏州市社会福利院为实现服务对象智能、功能有改善,自理能力、活动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有提高,率先借鉴“全人服务”理念,并结合本土实际不断发展深化,近年来结合标准化服务流程与一系列服务举措,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全人服务”模式,本着对老人有孝心,对儿童有爱心,对工作用心、尽心的态度,使老人、孤儿对晚年生活和未来成长充满信心。
二、精心打造优质品牌,创新完善“全人服务”模式
苏州市社会福利院以“全人”理念打造优质服务品牌,确定了“三提、三优、三增”的服务保障目标:老人重“三提”即提升养老服务品质、提升养老服务功能、提升养老服务内涵;儿童重“三优”,即优先送养、优化寄养、优质抚养;成年残疾孤儿重“三增”,即增强自助互助能力、增强社会职业康复功能、增强社会适应力。通过以“一整套科学化、专业化服务方案,结合一系列亲情化、个性化服务措施”为核心的“1+X”服务举措,逐渐实现了“三家融合”的格局创新。
一是实现“家院融合”养老服务新格局:依托福利院的人力及硬件资源,利用本院彩虹亲友俱乐部建立“老年驿站”,打开了机构老人融入社区生活,社区老人共享机构资源的“双赢”局面。二是实现“家校对接”育幼服务新格局:进一步提升孤残儿童在“家庭”中获得教育及康复医疗资源的便捷程度,形成“阳光之家”、康复中心、特教中心、小天使学校与寄养家庭、保育班组间的无缝对接。三是实现“家场相衔”扶残服务新格局:充分运用全新工疗、农疗体系,利用好“福彩绿色康复园”、“开心农场”、“开心工坊”及“彩虹便利屋”等设施,协助成年残疾孤儿自主实现从生产产品到销售获取货币,再到消费的社会生活实践,2012全年实现农副产品收获42批次,完成产品加工23万余件次,为残疾成年孤儿回归社会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
三、坚持建设一流团队,拓展深化“全人服务”成效
社工小高,他曾一连写了74封信为失去经济来源的老人维权,也曾夜以继日同一群年轻的社工写出大陆养老机构社工领域第一部专著……如今他已成长成为福利院专家团中的骨干,完成部省市多项科研任务,担任人民大学在内的多所高校硕士研究生专业督导。“全人服务”模式成效的深化与拓展,需要具有“全人服务”意识的优秀人才队伍,他正是苏州市社会福利院大力推进人才计划的一个缩影。经过长期的努力,福利院已形成了一支技术过硬,科研和教学能力强的专家团队,为“全人服务”模式的深化注入了力量。
技能标兵在业务第一线践行“全人服务”,全国护理操作竞赛中勇夺团体前三名,一批一线服务骨干,考取国家级考评员及师资资格,承担了全国护理员资格考评和培训任务;包括硕士生导师在内的教学专家及其骨干团队,以“全人服务”理念为基础的课程,在“985”、“211”大学、民政部培训中心和国际会议讲坛上,博得了一次又一次掌声;受聘民政部担任科技专家领衔的科研团队,将“全人服务”理念进行提炼升华,上升到科研层面,多次中标完成部、省、市课题。在他的倡导下,凝聚“全人服务”理念的学术专著和教材编写出版,此外2012年一年即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1篇。
四、突出创建标准示范,持续提升“全人服务”水平
作为全国民政标准化建设试点单位,苏州市社会福利院将标准化建设作为事业发展的突破口,为“全人服务”水平提升提供可持续动力。福利院确定2012年为院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年,进一步推进标准化建设试点示范的创建,成立“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 研究制定了《标准化建设推进表》。
在牵头起草本市养老行业准入标准和等级评定标准的同时,福利院积极参与国家标准制订,先后受全国社会福利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及住建部邀请,参加“国家养老服务核心标准专家研讨会”及“国家标准《养老设施建筑设计规范》送审稿审查会议”。通过参与多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评审和起草工作,将“全人服务”理念带给全国同行。
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