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机构化”理念与机构养老的“去机构化”
机构养老这种模式虽然发展已久,但是受传统观念、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专业化等因素的影响,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仍有存在着一些问题。养老机构的“去机构化”对于解决其发展中的一些养老服务、入住方式、发展方向等问题,以及更好的满足老人的需求等方面,提供了一条更广阔的思路,并可循其找到适用于不同机构的可靠途径,这是机构养老发展的一个新趋向。
“去机构化”(Deinstitutionalization)的概念来源于国外的精神医学, Bachrach(1989)将去机构化定义为“减少传统州立的大型精神科医院,而发展社区为基础的照顾方式。这个定义包括了几个重要的过程:将州立的医院经由出院、转介和死亡,缩小医院的规模;将大型的机构转化成为社区为基础的处理;将责任由单一的机构,分成到许多不同的机构,并且将集中和权威的部分分散出去”。
借鉴其概念并结合机构养老的实际情况,机构养老的“去机构化”可从两个层面去阐释:一是在机构发展中尽量淡化机构管理的模式化与机械化,在服务上更加人性化与个性化,让机构生活更加趋近于一般的社会(社区)生活,更加注重“全人”照顾;二是养老机构在充分满足机构内服务需要的同时,积极拓展服务的“院墙外”延伸,向周边社区开放优势资源,提供更具普惠性的机构养老服务。
二、 机构养老“去机构化”的必要性
用增权理论来解释,人在进入老年阶段后,随着社会角色的慢慢减少,自身所拥有的权力也在逐渐剥落,尤其是进入养老机构的老年人,这种无力感愈加严重。老年人没有权力掌控自己的生活,这对老年人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老人在权力上无法获得满足,对于自己也丧失信心,认为住进机构不过是等死,而不是享受剩余的时光,这也是很多老年人不愿意住进养老机构养老的原因。而养老机构“去机构化”所代表的是社区充权、尊重人权的理念,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通过养老机构的“去机构化”,对养老机构的老人的无权进行有效的增权,帮助个体改变所处的现状.减少他们的无助感、无力感,激发他们自身的潜能,从而达到改变他们的困境,增加对于社会资源和改善现实社会现状的能力。
养老机构的“去机构化”是对传统“机构化”处遇中的冷漠、单调、去人格化、角色剥夺等不人性的服务模式的一种反思,它更加强调一种“全人”理念,即养老服务的根本目的应该是尽力改善或维持健康,提升生活品质、延长寿命和最大限度的达到全方面:包括身体的、心理的、情绪的、社会的、环境的、职业的和心灵的完善境界。
三、机构养老“去机构化”的思路与建议
1、在价值观上,要求注重养老机构中的人文关怀。
首先,在养老机构中,应充分利用机构的设备和资源为老人组织一些老人们喜欢的节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邀请老人的亲人一起参加活动,为老人营造一种“家”的温暖。
其次,为那些感觉无助的老年人增权,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仍然是有用的,有尊严与价值的。让老人积极参与到机构所组织的活动中来,并且鼓励老人们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发挥老人们的能力,结合其业余爱好,自行组织老年人兴趣小组,使他们感受到自己仍然是老有所为,不是毫无用处、无所事事。同时,可以促使他们对机构的接纳,进而为机构的发展献计献策。
2、在机构服务上,要求服务提供的多元化和灵活性。
首先,在养老机构中应该注重“全人”理念的培养。在满足基本的生理与安全的需要以后,每个人都会追求更高的需求,如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等,老年人也不例外。因此,养老机构在发展中应该在老年人基本生活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为老年提供更加全面、多元化的服务。服务内容不仅包括生理层面的服务,还要涉及心理层面(包括亲情关怀、心理护理、心理治疗等)、职业层面(老年人组织、特长技能训练等)、社会环境层面以及心灵层面(宗教信仰、临终关怀等)的服务。
其次,培养具备专业养老知识的社工人才,引入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与工作手法。应加大专门人才的引进制度,引进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和手法,吸引和鼓励专业人员投入到养老机构中工作,在养老机构中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多采用小组工作和个案工作。
3、养老机构在发展中“因地制宜”,吸收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优势。
机构养老与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相比,费用高和缺乏人文关怀是它最大的劣势,因此应借鉴和吸收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优势,扬长避短,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而机构养老的“去机构化”并不是说不再需要机构的模式,,它更强调的是在机构养老中管理和服务模式上的“去机构化”。比如,在家庭允许的条件下,可以尝试建立周末、节假日送老人回家与亲人团聚,同时提倡子女定期来机构看望老人的双向互动机制,重新建立老年人完整的社会生态系统;养老机构定期像社会开放,让社会上的人了解养老机构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建立“无围墙式”的养老机构;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如志愿者资源、社会募捐等,从而减轻养老机构的负担。
4、拓展养老机构的服务外延,形成机构与社区的良性互动。
机构与社区的互动可分为两个层面,除了上文所述对社区开放,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层面,机构还可积极拓展服务外延,利用自身优势资源,向社区老人提供服务,如开放食堂或餐厅允许社区老人搭伙助餐,吸纳社区成员参与老年兴趣小组甚至专业社工小组等,一来能够最大程度使用机构资源,二来也能够为机构拓展服务收入上提供思路,最重要是形成“围墙”内外老人良性互动的途径,消减机构老人社会剥离感的同时,让社区老人也能享受到机构服务培育潜在客户,同样也是机构社会责任的体现,有效增强其社区认同。
祝恺